(giŋ5)(giŋ2)的「龍」為什麼由「liŋ5」轉讀為「giŋ5」?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鄭文海  2009-11-21

 

王育德(2002:173)說:『在已經「疊韻」之上再加以「雙聲」是一種

 

「遠隔同化」。』

 

  

但像「平等」(piN5-tiN2)、「競爭」(kiN7/3-tsiN1)、「形成」(hiN5-siN5)

  

 、「命令」(biN7-liN7)、「另行」(liN7-hiN5)、「靈性」(liN5-siN3)等詞例

 

,為何都無「遠隔同化」的現象。

 

  

個人以為在傳統帝制思惟裏,文字獄的「禁忌語」(taboo)相當嚴重,已

 

達至「欲加之罪,何患無辭?」的恐怖境界,在語言學上卻甚少論及。

 

舉「觀世音菩薩」為例,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,為了避諱「世」字,只好

 

改稱「觀音菩薩」、「觀音佛祖」,連貴為神佛的「世」字都要拿掉。

 

 

再說《康熙字典》為了避諱愛新覺羅玄曄- -康熙的「玄」字,

 

 下段「幺」字編印時,故意漏「、」。

 

  

「龍」是天子代表,誰敢諱言吃「龍眼」?依中國式的王法,是犯

  

欺君之罪,要面臨滿門抄斬的厄運。客家人更為敏感、害怕,直呼

 

「龍眼」為「牛眼」,躲得遠遠的,免得惹禍上身。

 

 

故台語「龍」從「liŋ5」轉讀到「giŋ5」,「眼」讀「giŋ2」,則有

 

 顧慮到音諱的避免,亦即從禁忌(taboo) 改以迂迴含蓄的暗指或

 

 約定俗成的代稱,產生了委婉語(Euphemism):龍(giŋ5)(giŋ2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uanbugikau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