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語的「ㄌ」音是IPAd」而非「l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鄭文海 2010.1.1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

 1.d〕本為台語的「ㄌ」音,張裕宏(2002:33)在《白話字基本論》中說:

因為閩南語的〔d〕發音部位異於一般如歐洲語言的〔d〕的部

位,從前設計白話字的人沒把它寫成 d;又因為閩南語的〔d

常常變成〔l〕,而〔l〕與〔l〕的異同通常又聽不出來,所以設

計白話字的人就把它寫成〔l〕,一直流傳到今天。

2.目前台語的「ㄌ」音是用l〕書寫,但l〕音,發音部位是「齒或齒齦」

Dental or alveolar);發音方法是濁、邊通音

Voiced lateral approximant)。「邊通音」(Lateral Approximant

或謂「無摩擦邊音」:用「舌」與「硬腭前某部位」(齒齦、前硬腭)的正面

接觸成阻,讓氣流從舌兩側或一邊逸出而形成的輔音,〔l〕和台語「ㄌ」音是

有差異的。

3.台語的「ㄌ」音是「濁塞音」的〔d〕,而非「氣流從舌兩側或一邊逸出

濁、邊通音〔l〕音。濁塞音的b〕、〔d〕、〔g〕與〔m〕、〔n〕、

÷〕及p〕、〔t〕、〔k〕有對應的關聯,如儘書寫〔l〕,又易

混淆不清。

*個人在做《台語 / l / 音與美語 / l / 音的差異比較》報告時,以

KayPENTAX Computerized Speech Lab(CSL電腦口語實驗器),

Model 4500Analysis Menu中,做「lo1/撈」發音為例,發現:

(a)Spectrogram(3D聲譜圖):台語為母語人發音時,/ l /較弱

而呈現「斷層現象」,前面出現空白,而且像「塞音」(/d /)的

呈現「一條條細窄的垂直尖線條」。美語為母語人發音時,/ l /較濁

,沒有「斷層現象」,而且和「o/ә」元音相連時,出現較厚的

「橫杠」。

(b)Amplitude(振幅):台語為母語人發音時,/ l /一聲就和元音結合。

美語為母語人發音時,/ l /依然有明顯的呈現。*

4.日」母從塞擦音〔dz〕,慢慢簡化成擦音〔z〕,泉州音、偏泉腔則演

    變成塞音〔d/〕,也有地方腔調演變成〔g/〕,這是語音演變成簡單

    易講的趨勢,如台語〔〕音書寫為〔l〕,則易混淆難懂

 5.p〕、〔t〕、〔k〕、〔ʔ〕,當台語輔音韻尾,謂之入聲韻尾。〔ʔ〕在

      電腦鍵盤沒有顯示,一般拼音系統以〔h〕代替,如:「鴨」(aʔ 4>ah4)

      如此一來常跟送氣的〔h〕混淆。事實上,〔h〕不是「喉塞音」,它是

      「喉擦音」。在入聲韻尾時,〔h〕是〔ʔ〕喉塞音的書寫代替,〔h〕只是

       送氣的喉擦音。

 6.x〕是台語的「ㄏ」音,長久以來羅馬字音標以〔h〕代替,造成〔h

       身兼數職超人氣的。事實上,發台語的「ㄏ」音時,是舌根軟顎音部位

       的擦音〔x〕,並非喉音部位的擦音〔h〕;不過習慣上大家都以〔h〕書寫。

 5.h〕在一般羅馬字拼音系統的背後原況要弄清楚,否則容易陷入混淆的困境

。或許華語方言有l、〔h〕的聲母,但台語的音應屬〔d〕、x〕。

 6.p〕、〔t〕、〔k〕與〔b〕、〔d〕、〔g〕是清濁相對應配對,〔p/

     濁音化為b/〕、〔t/〕濁音化為〔d/〕、〔k/〕濁音化為〔g/

     。如:盒仔(ap8-a2> ap8-ba2)、姪仔(tit8-a2> tit8-da2)、竹仔(tik4-a2

      > tik4-ga2)

7.b〕、〔d〕、〔g〕與〔m〕、〔n〕、〔÷〕屬塞音與鼻音的對應,b/m

   d/ng/N 不衝突的鼻音配對」,如:「馬」(Übe /Üma)、年(Ûdian/Ûni)

     午(gß/ÜN)

8.鼻音m〕、〔n〕、〔÷和塞音韻尾p〕、〔t〕、〔k相同發音部位

   的mpnt÷k都歸在同一攝內。如:

  「深」(sim1/tshim1)攝,開口呼:含「侵」(tshim1)和「緝」(tship4)韻。

9.硬腭化(Palatalization):台語齒齦音:〔t〕、th〕、d〕、n〕、

   s〕、z〕、tstsh〕、dz〕,或軟顎音k〕、kh〕、g

    、N〕、x〕,受其後面「前高元音」i〕的影響,使其舌面接近硬腭

    而使聲音帶有硬腭音的現象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uanbugikau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