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語的「ㄌ」音是IPA的「d」而非「l」
鄭文海 2010.1.15
1.〔d〕本為台語的「ㄌ」音,張裕宏(2002:33)在《白話字基本論》中說:
因為閩南語的〔d〕發音部位異於一般如歐洲語言的〔d〕的部
位,從前設計白話字的人沒把它寫成 d;又因為閩南語的〔d〕
常常變成〔l〕,而〔l〕與〔l〕的異同通常又聽不出來,所以設
計白話字的人就把它寫成〔l〕,一直流傳到今天。
2.目前台語的「ㄌ」音是用〔l〕書寫,但〔l〕音,發音部位是「齒或齒齦」
(Dental or alveolar);發音方法是濁、邊通音
(Voiced lateral approximant)。「邊通音」(Lateral Approximant)
或謂「無摩擦邊音」:用「舌」與「硬腭前某部位」(齒齦、前硬腭)的正面
接觸成阻,讓氣流從舌兩側或一邊逸出而形成的輔音,〔l〕和台語「ㄌ」音是
有差異的。
3.台語的「ㄌ」音是「濁塞音」的〔d〕,而非「氣流從舌兩側或一邊逸出」
的濁、邊通音〔l〕音。濁塞音的〔b〕、〔d〕、〔g〕與〔m〕、〔n〕、
〔÷〕及〔p〕、〔t〕、〔k〕有對應的關聯,如儘書寫〔l〕,又易
混淆不清。
*個人在做《台語 / l / 音與美語 / l / 音的差異比較》報告時,以
KayPENTAX Computerized Speech Lab(CSL電腦口語實驗器),
Model 4500的Analysis Menu中,做「lo1/撈」發音為例,發現:
(a)、Spectrogram(3D聲譜圖):台語為母語人發音時,/ l /較弱
而呈現「斷層現象」,前面出現空白,而且像「塞音」(/d /)的
呈現「一條條細窄的垂直尖線條」。美語為母語人發音時,/ l /較濁
,沒有「斷層現象」,而且和「o/ә」元音相連時,出現較厚的
「橫杠」。
(b)、Amplitude(振幅):台語為母語人發音時,/ l /一聲就和元音結合。
美語為母語人發音時,/ l /依然有明顯的呈現。*
4.「日」母從塞擦音〔dz〕,慢慢簡化成擦音〔z〕,泉州音、偏泉腔則演
變成塞音〔d/ㄌ〕,也有地方腔調演變成〔g/ㆣ〕,這是語音演變成簡單
易講的趨勢,如台語〔ㄌ〕音書寫為〔l〕,則易混淆難懂。
5.〔p〕、〔t〕、〔k〕、〔ʔ〕,當台語輔音韻尾,謂之入聲韻尾。〔ʔ〕在
電腦鍵盤沒有顯示,一般拼音系統以〔h〕代替,如:「鴨」(aʔ 4>ah4),
如此一來常跟送氣的〔h〕混淆。事實上,〔h〕不是「喉塞音」,它是
「喉擦音」。在入聲韻尾時,〔h〕是〔ʔ〕喉塞音的書寫代替,〔h〕只是
送氣的喉擦音。
6.〔x〕是台語的「ㄏ」音,長久以來羅馬字音標以〔h〕代替,造成〔h〕
身兼數職超人氣的。事實上,發台語的「ㄏ」音時,是舌根軟顎音部位
的擦音〔x〕,並非喉音部位的擦音〔h〕;不過習慣上大家都以〔h〕書寫。
5.〔h〕在一般羅馬字拼音系統的背後原況要弄清楚,否則容易陷入混淆的困境
。或許華語方言有〔l〕、〔h〕的聲母,但台語的ㄌ、ㄏ音應屬〔d〕、〔x〕。
6.〔p〕、〔t〕、〔k〕與〔b〕、〔d〕、〔g〕是清濁相對應配對,〔p/ㄅ〕
濁音化為〔b/ㆠ〕、〔t/ㄉ〕濁音化為〔d/ㄌ〕、〔k/ㄍ〕濁音化為〔g/ㆣ〕
。如:盒仔(ap8-a2> ap8-ba2)、姪仔(tit8-a2> tit8-da2)、竹仔(tik4-a2
> tik4-ga2)。
7.〔b〕、〔d〕、〔g〕與〔m〕、〔n〕、〔÷〕屬塞音與鼻音的對應,b/m
、d/n、g/N 「不衝突的鼻音配對」,如:「馬」(Übe /Üma)、年(Ûdian/Ûni)、
午(gß/ÜN)。
8.鼻音〔m〕、〔n〕、〔÷〕和塞音韻尾〔p〕、〔t〕、〔k〕相同發音部位
的〔m〕和〔p〕、〔n〕和〔t〕、〔÷〕和〔k〕都歸在同一攝內。如:
「深」(sim1/tshim1)攝,開口呼:含「侵」(tshim1)和「緝」(tship4)韻。
9.硬腭化(Palatalization):台語齒齦音:〔t〕、〔th〕、〔d〕、〔n〕、
〔s〕、〔z〕、〔ts〕、〔tsh〕、〔dz〕,或軟顎音〔k〕、〔kh〕、〔g〕
、〔N〕、〔x〕,受其後面「前高元音」〔i〕的影響,使其舌面接近硬腭
而使聲音帶有硬腭音的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