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科文組織《2011年國際母語日強調用新技術保護瀕危語言》
今年“國際母語日”的主題是:用信息和通信技術保護語言並促進
語言多樣性,旨在強調新技術在保護、記錄及促進母語使用方面所具有
的巨大潛力。
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•博科娃在為“國際母語日”發表的致辭中
指出,“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理解、記敘並表達現實世界的方式”,
“國際母語日”為我們提供了“承認這些(瀕危)語言的重要性,並以
實際行動提倡多語言使用和語言多樣性。”
為此,教科文組織已在世界各地展開了一系列促進語言多樣性的
活動項目。 例如,在智利,教科文組織出版了用三種土著語言——
馬普切語(Mapuche)、艾馬拉語(Aymara)和拉帕努伊語(Rapa nui)
編寫的教材;在巴西,為加強對瀕危土著語言和文化的的保護,一項
記錄工作也正在進行之中;在非洲多哥的古帕瑪庫(Koutammakou),
以保存巴塔馬利巴(Batammariba)文化的計劃項目,一項通過在當地
的12所學校提供迪塔馬利語(Ditammari)課程業已展開。
此外,2月21日,教科文組織還將於舉辦一場題為語言多樣性和
新技術的小組討論會(9:00- 17:30,第四會議室)。 教科文組織、法語
國家國際組織和拉丁語聯盟的語言學家、專家和代表,將介紹《世界
瀕危語言互動地圖集》的最新進展,以及教科文組織自20世紀50
年代以來開展的分析語言學發展趨勢的一個項目的首批成果。 討論
會還將就雙語教育和新技術等議題展開討論。
全世界現有的近6000種語言中,有一半是瀕危語言。 在教科文
組織的倡導下,從2000年起,每年的2月21日被設定為“國際母語日”
,目的是提高人們對文化和語言多樣性以及多語種教育重要性的認識。